案例特点:能让四大国际投行一起为其上市服务的私人企业
创业者的教训:聪明要用到正路上,否则反而会被聪明误
VC的教训:是泡沫总归要破灭,谁也不能担保自己不是最后的接棒者
如果说PPG创造的是一个全新的、互联网上的服装贸易模式的话,那么ITAT是在线下创造了另外一个服装贸易模式。他们的模式虽然不同,但其中有很多 相同点:都是做服装买卖、都是商业模式创新、都创建了响当当的品牌、都获得VC/PE的疯狂追逐并获得巨额投资、……都死得很难看。
2004年9月,ITAT的第一家会员店在深圳开业,之后以“零货款、零租金、零库存”的模式,组成合作“铁三角”——手握一系列服装商标品牌的 ITAT、生产过剩又付不起商场“进场费”的中小型服装代工厂、拥有大量闲置物业的地产商,3年多时间,“爆炸式”地在全国300余个城市撒播了近800 家店。从2007年初到2008年5月,ITAT门店从240多家扩张到780多家。ITAT号称开店速度世界第一、是中国服装百货最大连锁机构。
与其独特模式和发展速度相对应的,是投资人的疯狂追捧。
曾任IDGVC深圳首代的刘中青对ITAT非常推崇,甚至以天使投资人身份进入ITAT。2006年11月,由前艺龙网创始人——唐越设立的蓝山中国 资本向ITAT投资5000万美金投资,首期2500万美金。其实在此之前,接触ITAT的投资方络绎不绝,赛富、联想、达晨创投、东方富海等都看过 ITAT这个项目,蓝山资本和ITAT一时成为私募股权投资市场中的明星。随后,更多的投资方抛来绣球,2007年3月,ITAT完成第二轮融资,除蓝山 中国资本外,投资方还有摩根士丹利和Citadel Investment Group Ltd.,三方分别出资3000万、3000万和1000万美金,后来,美林(亚太)有限公司也进入ITAT。ITAT成立仅四年,其估值就被膨胀至千亿 以上,着实令人咂舌。
与投资人追捧不同,顾客并不买ITAT的账。ITAT的众多有拼音构成的所谓“国外品牌”很难让顾客认同,比如英国品牌Telundun、意大利品牌 Piliya、法国品牌Aomaha、美国品牌Huilingdu、等,服装供货商积压库存的质量顾客根本看不上眼,而偏远地段的闲置物业更是鲜有人光 顾。但是,为了应付投资人和投行的调查,ITAT让员工扮成顾客,制造“虚假繁荣”的景象,同时通过内部财务管理软件,大幅虚增销售额。2007年 ITAT预计销售额可达42亿,但据知情人透露,真实销售额连10个亿都不到。
另外一个不买ITAT账的是香港联交所。ITAT由四家全球最知名的投行——高盛、美林、德意志银行和摩根士丹利担任起香港上市的承销商,但2008 年3月,ITAT在香港联交所的上市聆讯并未通过,联交所对于ITAT的担忧在于其业务模式的可持续性。随后,香港联交所收到一封关于ITAT的匿名信, 举报其存在虚增销售数据等不当会计行为。高盛、美林随后宣布终止与ITAT的合作。由此引发了ITAT大规模的地震:裁员、关店、拖欠工资、拖欠货款等一 系列问题被挖出,此时,上市对于ITAT及其投资人来说,基本是奢望。随着2009年8月,山东如意集团放弃与ITAT的并购洽谈,ITAT最后一根救命 稻草也落空了。
ITAT的案例,是一个典型的“击鼓传花”的游戏,也是一个“皇帝的新装”的翻版故事。从创始人、投资人、投行,大家都清楚ITAT商业模式中的问题 和运营中出现的问题,但是大家都心照不宣的指望拉更多的人来拯救自己,不断凭空哄抬公司的估值,一起吹起这个巨大的泡沫,直到香港联交所说了一句很简单、 也很真实的话:“他没穿衣服耶!”事情一下子就非常简单了。否则,不知道ITAT和他的投资人会套走多少股民的血汗钱。
版权声明:若文章涉及版权问题,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【4008-0575-99】。